叶和平 官方网站

http://yeheping.zxart.cn/

叶和平

叶和平

粉丝:18466

作品总数:3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叶和平,著名油画家,厦门市美术家协会理事,中国油画学会会员。 1939年生于厦门鼓浪屿,1963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(今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前身),受业于谢投八、谢意佳等教授门下。 同年毕业分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留言板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

国 画: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

拍卖新高: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叶和平:将写生进行到底


叶和平简历


1939年出生于厦门。

1963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(今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前身),受业于谢投八、谢意佳教授门下。

同年毕业分配至福建平和县从事美术宣传、美术普及工作。

1981年调回厦门图书馆、群艺馆,任厦门市群艺馆美术工作室主任,直至退休。

是厦门市美术家协会理事,中国油画学会会员。

其油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并获奖,许多作品被台湾、香港及有关人士、机构收藏。

 

 

叶和平 作品

 

 

(一)

 

现在可以看到的和被人们收藏着的叶和平老师油画作品,几乎都是写生作品,不管是风景、静物、人物等。是的,可以说,从上世纪六十年起至现在,整整五十多年,写生,几乎贯穿叶和平老师的整个艺术生涯。

 

某种意义上,叶老师的这些油画写生作品,它的美学高度,已经超越画种,虽然它选择的是油性颜料和布质媒介。诚然,油画的造型观念以及美学意义,经过几代中国油画人的探索,中国油画已经呈现多元面貌,但人们眼中的油画的公共词汇仍然姓“西”,这一点并没有本质的改变。因此,叶老师的油画,虽然也没有标榜如何“新”,如何“创”!他选择油性颜与布面与他的追求有何冲突,但因为他赋予油画更多是超越具体的形,注重“写意”,注重对自然形态的抽象与抽象性表现,而这些都是自觉和有意识使然,这就难能可贵了。

 

真性情者,贵在深沉,贵在发乎内心的真诚感悟,而非夹杂着太多杂念和贪想。

 

将叶老师写生创作,笼统地归结为“闽南特色”、“油画寻根”,倒也契合目前状态下他的油画情结。十几年来,他的足迹遍布福建省内外,尤其是闽南山区。他的许许多多的风景写生作品都是来源于此。但同样的地点,同样的风景,画三、五年容易,十几年坚持下来,不仅不重复、不厌烦,而且更精彩、更有魅力,这就不容易。

 

晚年的叶老师力求重构有别于西方和中国当代艺术的语言形式,走出一个有自己的艺术语境和面貌的油画艺术,颇有晚年变法意味。所以,他的探索与思考就显得很勇敢、有价值和有意义,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。

 

在这些写生作品中,完全打破了人们的油画思维定式,油画技法运用与色彩重构变得出神入化,光与影、线与面、物象与意境,水乳交融,分不出彼此,将生命感与艺术形式发挥得淋漓尽致。生命情感与艺术形式变得很和谐,也驾轻就熟。


在叶老师看来,自然物象、人类景观,都有实与虚、阴与阳的二重性,因此,是变幻、动荡的,他们虽然是视觉的中心,但己不是客观实体,而是让位于整体的色彩感觉和想象空间,变成有意识、有情感的个性化形式,画面呈现完全是一种“尽精微,致广大”的生命内涵。

 

写生,在叶老师看来,纯粹是一种具有现场感的娱乐形式,充满着禅定,充满着返扑归真的童趣。因此,他很享受“写生”,写生带给他无穷的乐趣。

 

很多人在观看他近几年来画的这些风景写生作品,很难相信这是一个近八十老人的所作所为。在他的作品中,看不到丑陋尘世的喧嚣,也看不到被荒废、废墟般乡村的痛苦表情,只有喜悦、只有欢快的画面。他说:“精神比形更重要。我的画传达的是我的审美态度,无人可以取代。”眼前的观照物己变成他的生命的另一种形式,是他的灵与肉的统一,这也是艺术家生命情感与艺术形式的内在和谐与统一。

 

(二)

 

面对叶和平老师不同历史时期的油画写生作品,都是以其多样、嬗变方式呈现着对时代、时间过程的叙述,以及对自然与生活的反映。有幸的是,做为他为数不多的学子,能够成为贴近他的生活和艺术创作的一分子,能够让我对他不同时期、不同时间对油画艺术的阐释,看得更真切更具体。

 

但纵观叶和平老师的油画作品,大致可以归纳为早、中、晚三个时期。

 

 

叶和平 作品  


概括地说,他的早期作品(1960--1980年),因受到早期美术学院教育,受到前苏联影响,有着扎实的写实造型的正规化教育,以及再现性的艺术思维影响,他的油画写生作品,仍然既有着三度空间的真实感,也有对自然真实的具象表现。他的作品保持着严谨的色彩、比例、透视、结构关系,色彩中的光与影、线条与块面,仍然有着鲜明敏锐的感悟超强能力从画面中穿透出来。虽然作品中也有抽象与半抽象的描绘,也许大多是无意识的,但不知不觉中成为他的审美追求。

 

(二)

 

面对叶和平老师不同历史时期的油画写生作品,都是以其多样、嬗变方式呈现着对时代、时间过程的叙述,以及对自然与生活的反映。有幸的是,做为他为数不多的学子,能够成为贴近他的生活和艺术创作的一分子,能够让我对他不同时期、不同时间对油画艺术的阐释,看得更真切更具体。

 

但纵观叶和平老师的油画作品,大致可以归纳为早、中、晚三个时期。

 

概括地说,他的早期作品(1960--1980年),因受到早期美术学院教育,受到前苏联影响,有着扎实的写实造型的正规化教育,以及再现性的艺术思维影响,他的油画写生作品,仍然既有着三度空间的真实感,也有对自然真实的具象表现。他的作品保持着严谨的色彩、比例、透视、结构关系,色彩中的光与影、线条与块面,仍然有着鲜明敏锐的感悟超强能力从画面中穿透出来。虽然作品中也有抽象与半抽象的描绘,也许大多是无意识的,但不知不觉中成为他的审美追求。

 

这时期,叶老师无论在观念上和在绘画表现技法上,己完全达到了“物为我用”的主观意识状态,色彩与材料是以对象美感需要去思考和突破的。与其说画家所面对的是风景,那也仅是画面需要的存在,画家感受仍然只是一种现场存在感,他感受更多的是一种与大自然的亲近与愉悦。因此,他的写生风景作品,画面呈现的完全是他的艺术判断与审美追求的丰富、完美的统一----人格与精神的混合物。这种混合物,是完全不受艺术规律所束缚,也不为客观外在所阻扰,而是“看山是山,看山非山”,而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,也是东方的中国人所特有的。

 

他画中的色彩、线条、块面,充满灵动和有着水墨画般的晕润变化,有时完全不受笔和颜料限制,而是手指、刀、纸并用,兴趣所致,意趣所致。可以感受到他完全享受写生过程,其对色彩、技法、美感的理解,对油画意识的觉悟以及对中国油画意境追求,已经明显有了个人意趣乃至个人风格特征,形成了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。

 

(三)

 

现在,叶老师的生活很是简单,甚至有点单调。一年之中,大概三分之一下乡写生作画,三分之二时间生活在城市,一天时间里安排画画、看书、散步等,有条不紊。用他的话说:“现在每天清晨第一件事是烧水泡茶,在我未完成的画作前发发呆……”

 

只要一有时间,我就会来到他的画室,看他的画,帮他整理作品、聊天,他说:“年轻时,我只喝白开水,偶尔加点糖就很好了(前苏联油画);八十年代喝点可口可乐(美国油画);九十年代初常去上岛喝些加了糖不加伴侣的咖啡(西欧现代油画)。”这是他的实话,既是他的感受,也是许许多多中国油画人面对的实情和经历过的历程。

 

 

叶和平 作品  


记得在1982年,夏天暑假的一天,我从福州到厦门拜访叶老师。叶老师说,我带你去见一个人。等见了面才知道,见的这人就是“厦门达达”的集结人黄永砯。当时的黄永砯还是一介文弱书生模样,赋闲在家,他的画室就是起居室,更象是某一个工厂车间,一张床支在角落里,房间满是颜料、作画工具,也堆满装置等杂七杂八的东西。在一个画满格子并填满各色颜料的木转盘前,大家都沉默无语,只记得黄永砯象是在自言自语解释:随机!

 

此刻,我似乎明白黄永砯的想法,我知道,他是反对艺术需要方法的,既然不需要方法,那就交给“随机”了(其实“随机”也是一种方法)……

 

后来叶老师说:“艺术家都是那些智商并不是很高(或另类智商),情商又过了头的那些人。”之后的“厦门达达”在福建省内掀起了一阵子波澜,不久后就消声匿迹了。做为“厦门达达”的旁观者,甚至还是一个推手的叶老师,现在也不愿再提此类事。之所以再提这陈年旧事,只是想说,做为艺术家的叶老师,他始终对艺术思潮和艺术境遇方式,很是敏感和警觉,此是敏捷,一直保持到现在,使得他一直对现实生活与艺术保持着不离不弃的状态:“我知道气场沉重,我没法解脱,只是好好善待自己,进入山野画画……”

 

 

叶和平 作品  


确实,惟有写生,才能唤起根植于叶老师那心灵深处的质朴情愫,以及人文关怀下的抒情又浪漫的情结。

 

尽管叶老师笔下的山野乡村,与我们记忆中或现实中的景象相去甚远(农民评语)。但他依然陶醉于艺术的构思和想象当中,依然如故地在他的油彩世界中建构起自己的绘画语境-----来自于他对于人类、景物、自然、情感、文化的理解。

 

这也许就是令叶老师孜孜不倦为之着迷和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地方。